本文为长江沙龙第十九期:生态纪录片《在三多桥等鹭来》观影暨分享会现场的文字内容整理中盛投资。
主讲嘉宾:韩师傅Hansfoo(陈瀚),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事专题片、纪录片编导、导演工作11年;生态影像创作者、6年观鸟爱好者,参与过重庆平行岭猛禽监测、大连老铁山猛禽监测、中国沿海鸻鹬类鸟类保护调查等志愿者活动。
▲ 活动视频
在重庆的水鸟家族里,鹭类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常客”。它们的活动范围相当广泛,既能在江河、湖泊与沼泽这些天然湿地自在栖息,也会飞到水稻田、鱼塘和水库周边寻觅食物。作为典型的肉食性鸟类,它们不仅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扮演着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重庆市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的“三多桥白鹭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8年,是全国首个白鹭自然保护区。每年春天,都会有上千只鹭飞到三多桥村水塘边的树林里进行繁殖。在2025年春天,陈瀚用5个月的时间,镜头记录下了三多桥村5种鹭类的繁殖全过程。
展开剩余90%▲ 观影现场
这类水鸟普遍拥有较大的体型,很容易被人们观察到,而且不同种类的鹭鸟还各有风姿。这48分钟的影片里,不仅是观鸟爱好者的“独白”,也让我们看见城市化进程中,鹭鸟与人类各自面临的困境,大家对这部影片、对陈瀚充满了好奇,于是开始了互动:
▲ 陈瀚分享自己的感受
Q.您是因为什么契机爱上了观鸟,并想要创作出这部纪录片?
A.首先因为这个地方离我家很近,所以可以保证出勤的次数。另外一方面,我从20年开始就在这里观鸟,所以我知道这个地方每年能够拍摄到鹭鸟的整个繁殖过程,有故事的基础的,不管怎么拍都能够呈现一个完整的故事。
既然这儿有这么多鹭鸟、有这个村庄、还是一个保护区,那毋庸置疑人和鸟之间肯定会有很多故事可以挖掘。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也是一个可执行的、可实现的这样一种东西。
▲ 陈瀚与主持人互动
Q.在拍摄过程中遇到过的最具挑战性的事情是什么?
A.因为我是观鸟爱好者,所以在拍这部纪录片的过程中还是很享受的。但是如果要说最挑战的中盛投资,我觉得是跟村民的一些相处。其实很多村民是不希望在这个地方被曝光出来的。有的村民就是说:“你不要拍我们这个地方有鸟,要拍我们这个地方没有鸟。”
那没有鸟怎么拍?我一方面很怕触到他们很敏感的点,很怕会导致他们阻拦我拍摄。另外一方面我又很想去接近他们,去采访他们,包括他们自己的想法。所以这个过程,尤其是沟通交流是一个最具挑战的事情。
▲ 现场观众
Q.作为一个新人,想要开始观鸟,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A.首先肯定要有望远镜,因为望远镜里面看到的鸟,跟肉眼看上去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可以看到更多鸟的神态、动作,肉眼看可能所有鸟都跟麻雀差不多。尤其是望远镜里面每个鸟的羽毛,它的眼神之类的都特别好看,它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你。
然后另外一方面就是你需要有一个图鉴,图鉴可以是纸质的书,可以翻阅到你看的是什么鸟类。因为你只有鉴别了这个什么鸟类,你才可以进一步的认识它。
现在手机有个小程序叫做《懂鸟》,可以通过拍照识图或者搜某一种鸟的名字,也可以看到这些鸟的信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是时间,大家一定要有时间去到大自然中,去亲眼看看这些鸟儿们。
▲ 陈瀚与观众一起观影
Q.这部影片在很多城市都进行了放映,观众对于该影片的反响如何呢?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觉得印象最深刻的。
A.就拿重庆来说,这部纪录片主要拍摄的是重庆的内容,所以很多人还是更多的去关注怎么去保护这个三多桥。我印象很深就是放映第二场的时候,很多人就会思考实际的办法。然后有人提了一个想法,我觉得很有借鉴意义。
因为现在夜鹭很火,是个网红。然后他就说要不把这个三多桥改名为“中华企鹅园”,搞成一个网红经济。以前因为这里是白鹭园,官方可能没有意识到现在夜鹭比白鹭更火。所以换这个思路把业务推出来,说不定会能够从某种角度可以把当地的经济有一个带动的作用,从而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
▲ 活动现场
Q.影片中记录了自然规律下的残酷,也呈现了人类活动导致的生态危机。在您看来,如何通过镜头语言区分“自然选择”与“人为干预”对鹭鸟生存的影响?这种区分对于观众理解“生态保护的边界与责任”有何意义?
A.其实我拍的时候没有想这么多,我觉得我还是以一个普通观鸟爱好者、一个普通人的视角,就像不管是它们(鹭鸟)遭遇了风暴之后,这些鸟的一些生死攸关的状况,或者是这个地方要被拆了,拍出来有一种相依为命的那种感觉。
我是带着很多自己的感情,没有对“自然选择”和“人与干预”这么深入。但是我觉得首先我们是要有对大自然、对鸟类这些我们喜欢的动物尊重,我们要爱大自然才会进一步去思考如何生态保护或者人为干预等更复杂的问题。人本来就是在大自然中,现在生活在城市中中盛投资,我们与大自然分离了,所以其实是人为的割断了我们与大自然的联系。
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去走进大自然,重拾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这种情感,那之后就是生态保护,这些行动、这些思考、这些计划,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唤醒大家爱大自然,关心大自然,关心鸟类。
▲ 文创设计者土蚯蚓(王雅雯)与观众互动
《在三多桥等鹭来》中有自带一股“仙风道骨”优雅气韵的苍鹭,宛如风度翩翩绅士的白鹭,透着几分古灵精怪灵动夜鹭,还有模样憨态可掬惹人喜爱的池鹭,以及带着些许神秘独特气质的牛背鹭。现场的互动问答出,有一位小朋友能够准确说出这五种鹭鸟,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还有文创设计者土蚯蚓(王雅雯)现场问出了三个问题,分别被观众回答出来:
1.夜鹭的脚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颜色,那么在繁殖时期,是什么颜色的?答:深红色。
2.我们能见到的鹭鸟,大多数脖子都会呈现S形的弯曲,是为什么?答:减少空气阻力,便于捕鱼。
3.比较喜欢在水里生活的鹭鸟,主要以什么为食?答:虫子、小鱼虾、泥鳅等。
▲ 现场观众参与互动
现场还有很多参与者也纷纷表达了自己想问的问题:
Q.请问为什么夜鹭会选择在夜晚活动而不是早上?
A.其实这个问题可能基因决定的,大自然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生态位”:就是每一种鸟它都是在不同的地方,吃不同的食物,在不同的时间活动。这样子大自然的资源才可以得到均衡的分配。晚上的竞争肯定没有白天激烈,所以夜鹭就进化出了这种生存策略。
▲ 观众互动现场
Q.影片中经历大风之后,很多幼崽会从书树上掉落下来,成年鹭鸟就会放弃幼崽。那你们当时有进行救助吗?还是选择物竞天择?
A.我们是选择物竞天择。当地的村民还是很善良的,有人就老给我发:今天又捡到了什么白鹭幼崽,这个人觉得好可怜,但是不知道要怎么养,就觉得挺麻烦的,人的情感其实很纠结。
我觉得人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无视,因为确实无力去解决。一般说想救助的人可能也是从外面刚刚搬过来的一个人,他不是很很熟悉的。对这种新人来说,总会觉得很想去救助幼鸟,但在那边待久的人就说已经麻木了。
▲ 观众互动现场
Q.影片里面有杜鹃的声音,请问你是出于什么样的情感把它放进来的?
A.因为当时拍摄到了五月,听见杜鹃的声音就知道迁徙季来了,五月就是一个观鸟的高峰期。那么就是令我们观点非常敏感,就是很远的那种杜鹃叫。在重庆的杜鹃不仅有大杜鹃、四声杜鹃等,它们每天不停地叫,一听到这个声音就能唤醒你想去观鸟的那种心情。
▲ 观众互动现场
Q.做这部纪录片大概耗时多久?是什么能让你坚持下来?
A.从拍摄到剪辑完成品大概用了5个月。做任何事情一样,开始就不要想那么多,去做就是了。比如说我从二月份开始拍,就拍了很多很好玩的东西,就给了我想要继续的动力,就很难半途而废。不要畏惧困难,最重要的就是要开始去做这件事情。
▲ 观众互动现场
Q.在《在三多桥等鹭来》后,您下一步想拍什么类型的自然纪录片?
A.这个还没有想好,但我觉得只有自己感触很深的东西才能拍出来故事。有很多题材我都很喜欢,比如白颊噪鹛,它们特别可爱,在川渝地区的城市里无处不在,但很少有人仔细全面的记录过他们的生活。还有蝗虫,蝗虫在重庆其实有很多种类,但是很少人去留意到他们。可以从春天到夏天这个过程,把蝗虫记录下来,我觉得肯定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东西。
▲ 观众互动现场
一场观影分享会,让三多桥的鹭鸟从银幕飞入人心。陈瀚用镜头记录鹭鸟的灵动与困境,也让我们看见人与自然相处的课题。从拍摄沟通的挑战到观鸟入门的建议,从生态保护的思考到趣味知识的互动,每一个环节都满是对自然的热爱。愿这份对鹭鸟、对湿地的关注,能化作更多人走进自然、守护生态的行动,让鹭鸣岁岁常闻。
▲ 活动合影中盛投资
发布于:重庆市顺阳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